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武装部 > 军事课程 >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 正文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发布人:学生处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4/4/22 【字体: 】  【打印此文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其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所著的《孙子兵法》13篇中。

《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59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侧重战略问题,包括: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战术问题,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

第三部分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火攻、用间。

《孙子兵法》列《武经七书》之首,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居于鼻祖地位的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唐朝时期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古今中外众多军事家、政治家、学者推崇备至,有日、法、英、俄、德等多种外文译本,被誉为“兵经”、“世界第一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孙子也因此被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美国国防大学等西方国家军事院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必修课程。可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后世军事思想无处不存在孙子军事思想的烙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等王朝的频繁更迭,但先秦军事思想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使这一阶段的中国军事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秦汉时期,统一的历史时代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其战争观必然定位于大一统的思想,反映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集中统一,国防建设上强调长治久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使得军事思想出现了以追求实用为目的的特点,北方的统一和南北对峙是这个时期军事思想探讨的重点,代表人物曹操、诸葛亮的“弘思远益”的战略思想、两弱抗一强的三角争斗思想和南水北骑的作战思想独具特色。唐代兵书《李卫公问对》,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作战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太白阴经》分析了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军事谋略的应用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宋辽金元时期,南北对抗更加激烈,城寨防守和江河防御的地位日益突出。北宋初期,随着火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冷热兵器并存的局面,军事技术对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宋神宗年间,又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经典教程。

明至前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徘徊时期。明代至清前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徘徊时期,明代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特别是到了清朝,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保守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始于雍正,盛于乾隆),军事上更加保守落后,军事思想已经趋于陈旧与保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这里主要介绍孙子的军事思想。孙子的军事思想产生于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他继承了前人的兵学思想,对当时的军事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石,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主要概括在以下六个方面:

■“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孙子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直观地认识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警之”,提倡“安国全军之道”,“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孙子告戒“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则是要加强战备,增强实力,要求“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在读到《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时,感慨万千,长叹“如果早读《孙子兵法》20年,也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 因形任势的制胜论

为了探求预知胜负的途径,孙子正确地阐述了战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及相互的辨证关系。他将客观因素概括为“五事”(道、天、地、将、法),也包括争取民心,鼓舞士气(上下同欲、并气积力)。孙子高度重视政治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触及了政治与军事的主从关系,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论述了经济因素对军事实力的影响,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从土地、物产、兵源推算出军事力量的强弱。孙子还充分肯定了主观能力的发挥对战争的作用,指出:“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通过主观努力,把静止的“形”变为运动的“势”,能动地创造和运用有利的态势。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孙子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提出了不以交战的方式达成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全”为上,“破”次之。为达到全胜目的,在战略谋划上要胜敌一筹,“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在力量对比上要处于优势,“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在战争准备上要周到细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在实行方式上则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总之,要达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兵贵神速、因敌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

在作战指导上,孙子主张积极进攻。在实施战略进攻时,要秘密决策,“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隐蔽准备,“形人而我无形”;出其不意,“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避实击虚,“兵之形,避实击虚”,攻其无备”速战速决,“兵之情主速;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速,不贵久”

■ 作战谋划

孙子强调作战谋划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要看到地有“六形”(通、挂、支、隘、险、远),法有“九变”(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谍有“五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要知晓“五事”(道、天、地、将、法);要考察“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诸多因素。作战指挥,孙子强调要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要明利害、识众寡、辨分合、察虚实、善专分。战术运用要示形惑敌,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奇正多变,“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 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

孙子的治军思想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就是要厚赏、爱卒,“武”是重罚、严刑,二者相辅相成。士卒平时要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战时才能步调一致,服从命令。孙子还十分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任用,提出了将帅选择标准:智、信、仁、勇、严,理、备、果、戒、约。

智——足智多谋;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申令。

理——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备——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果——果敢,果断;戒——戒骄戒躁;约——军令简明易懂,不搞繁文缛节。

孙子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他强调“知己知彼”,以庙算“七孰”进行分析对比,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其转化,等等,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孙子通过战争事物对应概念的认识,如敌我、攻守、全破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关系及其相互消长,如奇正互变,从而衍生出对各种作战方式的描述,推动了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八十年间,是中国军事史上急剧变化时期。在西方列强的屡次侵略,饱受屈辱和蹂躏过程中,中国军事思想自觉与不自觉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在抵抗外来侵略中开始变革

1840年之前,清王朝崇尚“骑射是满州之根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兵器落后,军备松弛,军事思想停滞不前。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暴露出清朝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严重弱点,受到西方军事思想的严重挑战,中国军事思想与西方军事思想发生了此消彼长和互相融合的历史性演变,导致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林则徐、魏源等人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看到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落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守为战”,要求军队“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发出了变革中国军事思想的信号,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方向。

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的统治,促使清政府以湘军、淮军等战斗力较强的地主武装取代清军主力八旗兵和绿营兵,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骑射是满州之根本”的保守落后的军事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变革悄然兴起。

2、以“自强”为目标学习西方长技

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洋务派”提出并推动了一场学习“西方”长技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本着“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方针,大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军事思想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练兵与制器互为表里”的方针指导下,整顿军队,使清军军制有了初步变化。在海防屡遭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惨痛教训中,筹建新式海军。这既反映了受西方军事思想的影响,也表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在饱受屈辱和蹂躏的被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有了明显变化。

3、在实行“新政”的同时普练新军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从日本“专用西法取胜”中得出“仿用西法创练新兵为今日当务之急”的结论,决定改革军制,设立练兵处,编练新军。新军中设置步、炮、马、工程各队,一律装备新式火器,改用德国操典练兵,标志着清军从军事思想到军队编制都有了重大转变。同时,广设讲武堂,翻译外国军事书籍,编写军事教材,传播近代军事知识。新军创始人袁世凯编写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等军事著作,对传播西方军事思想具有较大影响,在促进中西方军事思想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清末编练新军的同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摒弃改良主义,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依靠新军,推翻了清王朝,但是随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孙中山认识到建立一支革命军队的必要性。孙中山关于建立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思想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推向高峰。

第二部分 外国军事思想

外国军事思想一般是指西方近代和现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近代”指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也就是从拿破仑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一、近代西方军事思想

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主要是通过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战争实践逐渐形成的。学习西方近代军事思想,首先要了解一下拿破仑。

● 拿破仑(1769—1821)

从1784年15岁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以拿破仑为皇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其整个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败而跌落。他曾率法军先后7次反击以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组织指挥过一系列战斗,仅大的战役就达60次左右,建立了近代战争史上最辉煌的战绩。

拿破仑的主要军事成就和贡献:

■ 拿破仑改造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起来的军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兵制,建立了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合成军队。恩格斯指出:“拿破仑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

■ 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教育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并得到非常成功的运用,形成了步、骑、炮协同作战的成熟战法,对世界炮兵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 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采取以纵队和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加强军队的突击力;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

拿破仑战争艺术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整个19世纪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把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成为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人。但是,拿破仑战争艺术真正上升为理论层次是其死后西方军事理论家的贡献。

19世纪,西方军事理论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艺术。其中,瑞士人约米尼和德国人克劳塞维茨这两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学家都是拿破仑战争艺术的杰出研究者和解释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才使拿破仑战争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不断扩大。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最具影响的两部西方军事著作。

● 约米尼(17791869

约米尼,瑞士军事理论家,长期担任高级军事顾问,步兵上将军衔,主要著作:《战争艺术概论》。约米尼认为,军事问题不仅应研究军事行动,还应研究战争的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政治问题,并具体阐明了作战方式方法的各种变化和运用原则。

● 克劳塞维茨(17801831

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德国)军事理论家,曾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将军,致力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研究,其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战争论》一书中。《战争论》探索战争奥秘的深度是克劳塞维茨死后一百多年来,任何一个军事理论家从未达到过的,并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曾经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蒂芬伯爵在《战争论》第五版导言中写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有史以来有关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通过它造就了整整一代杰出的军人”。克劳塞维茨的一句至理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论》、《战争艺术概论》两部军事理论名著,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家所推崇,集中代表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已形成为理论体系的标志。《战争论》和《战争艺术概论》是高等军事院校和高级军官必读书籍。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百年间,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队组织的变革,出现了新的战争样式和作战方法。例如,坦克、飞机以及现代化战舰等相继应用到了军事行动中,西方的军事理论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有:

● 闪击战理论

德国人毛奇、施利芬以及后来的泽克特、鲁登道夫等提出了 “闪击战理论”。认为:

战争是闪击的、短期而激烈的,战略的最高成就就是在一次合围总决战中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

    进攻是防御的最好方法,必须千方百计的进攻;

    进攻不能是单纯的正面进攻,要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采用“闪击战”进攻方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以强大的坦克集群突击方式对“盟国”军队实施“闪击战”,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收到了预期的战果。

● 制海权理论

美国人马汉(18401914),是海权论的鼻祖,他认为,“制海权”,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和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民族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和运用强大的海军力量,夺取“制海权”,控制海洋,进而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他的主要著作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系统建立了适应时代的海军理论。马汉他的突出贡献尤其在于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澄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制空权理论

杜黑(1869-1930),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曾参与组建意大利陆军第一个航空营,任营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其所著的《制空权》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空中战争理论。杜黑在世时,世界各国空军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他的理论许多是带有预测性的。这本奠定制空权理论基础的著作,引起各国对空军建设的关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军已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末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再次验证了杜黑的制空权理论。

以上介绍了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与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西方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无产阶级军事学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吸取古代军事思想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中的精华,正确地揭示了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客观规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思想。

二、西方现代军事思想

西方现代军事思想,主要是指美国的现代军事思想。二战结束后,美苏成为世界两大霸主,分别结成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世界形成“冷战”格局。但自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霸主,其军事思想从“冷战”对峙到现在处处充当“世界警察”的演变,值得我们关注。下面分别从战争观、战略思想和作战思想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当代美国的军事思想,其中部分内容也代表了当今世界军事的发展潮流。

1、战争观的新变化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论点有以下三种:

一是“文明冲突论”。这是目前西方广泛认同的一个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亨廷顿教授。主要观点是:冷战后,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亨廷顿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有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七八种。其中,基督教文明代表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有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的利益、价值和势力构成挑战。要使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用西方价值观体系支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二是“民主核心论”。主要观点是:冷战后,世界上奉行西方民主制度、自由贸易和西方价值观的国家组成了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民主阵营;民主国家遵守并捍卫“一整套表达理想并维持自身利益的准则”;民主国家之间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不会发生战争,也不会构成对美国利益的威胁;民主国家要把它们的准则向全球推广,建立美国式的民主,扩大民主国家阵营,在此方面美国要与伙伴“分担责任并作出牺牲”。

三是“新国家利益观”。美国国防部在1995年度国防报告中,把美国国家利益划分为“生死攸关的利益、重要利益和人道主义性质的利益”三个层次,以适应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需要。美国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谁触犯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就可以先发制人,对其进行打击。

2、战略思想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奉行的战略思想依据时局变化不断调整。如杜鲁门时代的“遏制”战略,艾森豪维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肯尼迪政府奉行“灵活反应”战略,尼克松政府执行“现实威慑”战略,里根时代实行“新灵活反应”战略。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老布什政府奉行“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政府在两届任职期间实行“灵活与有选择的参与”、“营造、反应和准备”策略。美国现任小布什政府自2000年上台之后,重新调整了美国军事战略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新评估世界安全环境,明确其主要对手。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公开宣布实行“先发制人”战略

——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强化亚太地区军事联盟机制,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安全体系

——以“新军事革命”为牵引,进行军队改革。现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这项改革的极力倡导者。

——发展导弹防御系统(TMD和NMD),加强威慑作用,谋求全面军事优势。

3、作战思想

美军致力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特别推崇信息战优势。美军现阶段的所有作战理论都是建立在美军掌握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的,因此,信息作战理论对美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军作战理论的更新,不仅立足于现实军事斗争的需要,更着眼于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考虑到信息优势和技术创新对未来军事行动的影响,美军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获取全面优势”的全新的作战概念。如:控制机动、精确作战、全方位防护、集中后勤等等。从一定程度上讲,代表了未来军事变革的发展方向。


考生|在校生|教师|校友

学校地址:重庆市巴南区东城大道588号  版权所有:重庆理工职业学院  技术支持:讯迈科技